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
出自唐代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
译文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,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。
注释欲: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,但也有希望、想要的意思。穷:尽,使达到极点。千里目:眼界宽阔。更:再。
赏析此句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,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,但其含意深远,耐人探索,常用此句自我勉励,表示只有到达更高的境界才能有更高的眼界。
完善
原文
王之涣《登鹳雀楼》
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站在高楼上,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,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。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,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。
注释鹳(guàn)雀(què)楼:旧址在山西永济市,前对中条山,下临黄河。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,故有此名。白日:太阳。依:依傍。尽:消失。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。欲: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,但也有希望、想要的意思。穷:尽,使达到极点。千里目:眼界宽阔。更:再。
展开阅读全文 ∨
创作背景
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。一说,作者王之涣早年及第,曾任过冀州衡水(今属河北)县主薄,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,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。写这首诗的时候,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。但是,根据王之涣及其夫人的墓志铭,则王之涣系垂拱四年(688)生人,后“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薄”,在开元十年(722)与夫人李氏成婚时仍在衡水主簿任上,且任职时间一直持续到开元十四年(726)前后,此后才罢官悠游,而此时王之涣已经年近四十,经过十五年的悠游后约在天宝元年(742)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,不久即去世,享年五十五岁。学者李希泌推测,鹳雀楼在平阳府蒲州(今山西省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)
展开阅读全文 ∨
赏析
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,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。
诗的前两句写所见。“白日依山尽”写远景,写山,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,“黄河入海流”写近景,写水写得景象壮观,气势磅礴。这里,诗人运用极其朴素、极其浅显的语言,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,收入短短十个字中;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,也如临其地,如见其景,感到胸襟为之一开。
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、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,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。这是天空景、远方景、西望景。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、滚滚南来,又在远处折而东向
展开阅读全文 ∨
赏析二
诗的前两句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”,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,写得景象壮阔,气势雄浑。这里,诗人运用极其朴素、极其浅显的语言,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,收入短短十个字中;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,也如临其地,如见其景,感到胸襟为之一开。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、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,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。这是天空景、远方景、西望景。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、滚滚南来,又在远处折而东向,流归大海。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,由近望到远,由西望到东。这两句诗合起来,就把上下、远近、东西的景物,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,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,特别辽远。就次句诗
展开阅读全文 ∨
简析
《登鹳雀楼》是一首五言绝句。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,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之势;后两句写意,把哲理与景物、情势融合得天衣无缝。诗人在受到大自然震撼之后,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:登高放眼,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,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。清代诗评家认为:“王诗短短二十字,前十字大意已尽,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。”此诗篇幅虽短,却以千钧巨椽,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,气势磅礴、意境深远。
王之涣
王之涣(688年—742年),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,字季凌,汉族,绛州(今山西新绛县)人。豪放不羁,常击剑悲歌,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。名动一时,他常与高适、王昌龄等相唱和,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。其代表作有《登鹳雀楼》、《凉州词》等。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,更是千古绝唱。► 6篇诗文 ► 13条名句
完善
猜您喜欢
莫笑农家腊酒浑,丰年留客足鸡豚。
——陆游《游山西村》
不知何事萦怀抱,醒也无聊,醉也无聊,梦也何曾到谢桥。
——纳兰性德《采桑子·谁翻乐府凄凉曲》
水国蒹葭夜有霜,月寒山色共苍苍。
——薛涛《送友人》
十年来,深恩负尽,死生师友。
——顾贞观《金缕曲词二首·其二》
悔既往之失,亦要防将来之非。
——《菜根谭·概论》
鸡肋,弃之如可惜,食之无所得
——《华阳国志·卷二》
千红万紫安排著,只待新雷第一声。
——张维屏《新雷》
智者不为非其事,廉者不求非其有
——《韩诗外传·卷一》
我善养吾浩然之气。
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上·第二节》
风吹柳花满店香,吴姬压酒劝客尝。
——李白《金陵酒肆留别》